前几天刷到第一财经做的房产中介调查,那画面看着真是揪心。我干房产主播这么久,见过不少中介的酸甜苦辣,但这次调查里的事儿,还是让我心里不是滋味。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,现在房产中介到底有多难。
先给大家讲个真实故事。小刘在一线城市搞定住宅区做房产中介,本来想着大城市房子好卖,能挣大钱,结果现实狠狠打了他的脸。公司规定,每天必须有带看记录,要是没客户,那就得自己想办法。有一回月底,小刘业绩还差老远,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没办法,他咬咬牙,在跑腿群里发消息:“45 块钱雇人看 1 小时房,流程走完就给钱。” 消息刚发出去,瞬间就被好几个人抢着报名。小张带着 “假客户” 一栋楼一栋楼地跑,认真介绍户型、周边配套,就像真有成交希望似的。等这 1 小时结束,小刘把钱转过去,心里却空落落的,他知道,这不过是自欺欺人,可又能怎么办呢?
现在这行情,买房的人少得可怜,中介自然就没生意。没生意就算了,公司还加大考核力度,不光看结果,过程也盯得死死的。没成交记录?不行!一天没带看?别想下班!这哪是工作,简直是变相体罚。有些中介早上 7 点就到公司,晚上 10 点还在外面 “带看”,一整天累得腰酸背痛,结果一分钱没挣着,还得自己倒贴雇人看房子的钱。
从数据上看,情况更不乐观。2025 年,有底薪的房产中介只占 41%,也就是说,超过一半的人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。就算有底薪,也就 2000 到 3000 块钱,在大城市,这点钱连房租都不够。再说说成交量,上海浦东算是成交比较活跃的地区了,可中介人均一年才成交 1.8 单,差不多两个月才卖出一套房。一年 365 天,有 350 天在瞎忙活,不是在打电话被拒绝,就是带着客户看房却毫无结果。深圳那边稍微好点,去年人均成交 2.5 套,但也是寥寥无几,而且深圳中介数量减少,竞争没那么激烈,要是跟上海一样的竞争环境,数据恐怕也不好看。
这么难干的活儿,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干呢?其实啊,房产中介这个行业,几乎成了失业人员的 “避风港”。不像送快递、跑外卖,需要眼明手快、反应迅速;也不像开网约车,得先买车投入成本。干房产中介,对学历、长相、年龄都没太高要求,只要会说话、能跟人打交道就行。就像有认识的一个中介朋友,以前在工厂上班,厂子倒闭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就来干中介。虽然没挣到什么钱,但好歹有个事儿干,不至于天天在家闲着。
不过,这行业流动性特别大。很多年轻人刚来的时候,干劲十足,觉得自己能大干一场,可干了几个月,一套房都没卖出去,天天被考核压得喘不过气,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。还有些家庭主妇,老公有工作,自己闲着没事干,就来试试,结果发现根本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,干不了多久也放弃了。只有少数销售冠亚军能挣到钱,但那毕竟是极少数,大多数人都在温饱线上挣扎。
说到雇人看房,这里面还有不少门道。那些跑腿群里,45 块钱一小时的 “看房车” 消息特别抢手。有些人专门靠接这种活儿挣钱,一天能接两三单,就能挣个一百多块。可这钱也不好挣,接了一单,前后准备、路上来回,大半天时间就搭进去了,根本干不了别的事儿。就像在家带娃的宝妈,平时没固定工作,就靠在群里接单挣钱。有一回,她接了个看房的活儿,结果路上堵车,差点迟到,急得她直冒汗。等看完房,拿到钱,她才松了一口气。
现在这社会,干啥都不容易。开烧烤店、搞零食连锁,看着挺诱人,可风险也大,一不小心就血本无归。相比之下,房产中介虽然挣不到什么钱,但门槛低、容易上手,成了很多人走投无路时的选择。
经常有中介朋友问,这房产中介还能干下去吗? 说实话,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市场不景气,买房需求少,中介们只能苦苦支撑。但我相信,行业总会有回暖的一天。希望大伙儿看完今天的分享,能多理解理解这些房产中介,他们确实也挺不容易了。要是你身边有干中介的朋友,记得给他们点个赞、打打气。如果你对房产行业还有什么想了解的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咱们一起唠唠!